李克强总理近来多次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要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和释放其中蕴含的发展潜力。这表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和重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取向就是要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流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人口集聚和城市面积扩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消费观念更新、消费结构升级,生活方式变革、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是巨大消费潜力释放的过程。
流通现代化就是现代流通技术在流通领域不断应用、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以流通为纽带促使生产、生活服务各部门日益紧密联系,促进城乡消费融合,最终实现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日益降低、流通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各国经济发展均表明城镇化与流通业发展呈正相关性,同时城市人口增速和批发零售业增速的走势显著相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的比例,但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仅35%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按照现行统计,我国过去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城镇化率再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较长时间。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约3.1倍。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到3倍以上。根据我国2010年的情况,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而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这为流通业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表明目前我国发展城镇化有着很大的空间。
另外还应看到,流通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化为大批进城的农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岗位。流通业进入门槛低,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业部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73%从事的是批发、零售和餐饮等流通服务业,如果加上从事物流运输的人员,则比重更高。从事流通所需资金门槛也是最低的,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2020年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将高达2000万,而流通领域大部分传统行业对教育水平要求不高,将会成为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化的主渠道。
还需与流通现代化协调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和创新,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走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由之路。中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经济互补的桥梁,是着力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色所在。这就需要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实现由大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转型,由数量增长型城镇向质量提高型城镇转型。其中关键是中小城镇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所以必须把城镇化作为抓手,把构筑中小城镇为重要节点的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并以此切入,以城镇化带动流通现代化、以流通现代化促城镇化发展。那么,做好新型城镇化与流通现代化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城镇化与现代流通业”协调发展研究和规划,制定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做好各层级、各区域之间的规划衔接。首先应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布局,包括合理制定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促进各类市场协调发展,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其次应促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包括重点加强集散地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市场实行电子结算,编制发布信息指数,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提升市场交易信息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具备区域性集散功能的批发市场向全国性集散地市场转型,构建促进集散地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建设,包括加快构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的产地集配体系,增强产地错峰上市能力,加快发展覆盖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四是完善农村零售市场布局,包括加快推进以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和生鲜超市等为主体,以流动售菜车、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时段直销网点为补充的城乡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
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基础,启动“全国百镇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程。一是在巩固和提升现有已进入农村的流通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更多的大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鼓励建设农家店、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信息化中心;鼓励开展流通企业联合采购,提高农村市场覆盖率和商品配送率,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二是根据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建设集商品零售、物流配送、文化娱乐、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商业中心。大力发展一网多用,依托农家店收购农产品,实现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三是开展城镇市场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在部分省市选择部分县(县级市、区),集中中央和地方财力,支持建设县域现代商品销售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综合性售后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商业人才培养等5大体系,形成一批商贸特色明显的县和中心镇,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
完善政策措施和经营环境,加大中小城镇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减轻流通产业税,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首先应提高农产品卖难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农产品卖难的预测预警、信息收集和处置能力,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完善分级响应、分品种应对机制,建立骨干救助队伍,形成信息引导、社会救助、政府收储等综合性体系,及时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维护消费者和农民利益。其次应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包括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商品数据库和应急投放网络建设,推广重要农产品分类管理措施。另外,还要健全储备制度,结合产需特点、调控需要、地域差别等因素,优化储备商品品种和区域布局,适时适当扩大储备规模,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和调控时机,增强反周期调控能力,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供应链采购、区域调剂、收储投放等多种手段,稳定市场供应。
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有形和无形壁垒,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完善市场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视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因地制宜,选择集散功能强、生产和消费规模相对集中的枢纽地区,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提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水平,支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设立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示范区,选择特色优质和标准化基础好的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识规范化和流通品牌化,进而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中小城镇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起来。要通过中小城镇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经济建设更多地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一是畅通农批对接主渠道,包括推广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模式,依托跨区域产销链条,积极推动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通过代理、投资合作等方式,上游与主产区对接,下游向零售终端延伸,大力发展农批零对接;二是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包括重点推动大中型城市的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推进品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超对接水平;三是加快推动直供直销,包括引导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合作社在城市设立多种形式的直销点;四是探索发展网上交易,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