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产业选择。首都经济圈地区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并面临着资金、人才和市场主体活力等因素的制约。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的范畴和重要性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对其定义不同,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界定。英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创意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主要是娱乐观光业;欧盟的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活动。2012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指标统计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该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据此,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文化产业是经济体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不仅能带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展示窗口,体现着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首都经济圈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行政区划所在地区。首都经济圈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促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产业选择,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首都经济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消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培育首都经济圈的软实力。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效应、规模效应一旦实现,将会在全国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各区域都将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受益,文化产业将成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强力支点。
二、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优势
首都经济圈在文化、科教、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消费需求等方面禀赋优势明显,具备了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首都经济圈的区域性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等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首都经济圈各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悠久的历史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北京的皇家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和民俗,在国内外享有名气。宏伟的万里长城和紫禁城、颐和园、北海、香山、天坛等优美的皇家园林、北京的京剧及特色食品和工艺品等闻名遐迩,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天津的近代历史、民俗文化、曲艺、手工艺等别具特色。津门十景,如天津古文化街、大沽口炮台、独乐寺、盘山、食品街和旅馆街、水上公园、黄崖关长城、海河、中环线、天津广播电视塔等文化旅游资源,还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塘沽版画及天津快板、天津小吃等。河北的燕赵历史文化和民俗等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河北省有著名的古乐轩鼻烟壶、武强的门画、邯郸的刺绣、蔚县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窗花、唐山的陶艺、河北梆子和评剧等文化产业独具特色。
(二)基础设施完善
首都经济圈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能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人流,形成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首都经济圈第五有发达便捷的高速公路、铁路、地铁、轻轨,还有发达的航空港、海港河港、信息港与外界连接,现代通讯网络发达。便捷的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在区域内的发展,还有利于文化产业拓宽国内外的市场,开辟新的文化消费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升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大
经济学理论显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之后,恩格尔系数开始与文化消费成反比,前者下降,后者上升,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13797美元,天津市人均GDP15129美元,河北省人均GDP5838美元,均远远超过800美元,首都经济圈地区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大。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保证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首都经济圈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和需求,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有力推手。
三、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首位。目前,以北京为辐射核心的首都经济圈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性不均衡,区域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并面临着资金、人才和市场主体活力等因素的制约。
(一)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看,首都经济圈地区还没有形成合作对接互助共赢的局面。近几年,首都经济圈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进程不断加快,在一些重要领域建立起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京津冀发改委主任联席会等。2011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华北五省区市签署《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3月,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在中华世纪坛签署《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意向书》。但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还不深入,首都经济圈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充分利用,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效能。就文化产业企业而言,首都圈文化产业仍然存在小、散、弱等状况,亟待打造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都经济圈内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亟待整合开发,取得整体最佳效益。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天津市为5000万元,河北省到2010年才达到3500万元,而同期,天津、河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达到每年1亿元至2亿元。
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畅通融资渠道,健全文化产业监管的指标体系,促进文化产业振兴与繁荣发展。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链涉及原创、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环节的人才不缺,但原创和营销的人才严重缺乏,精通三个环节的创意人才更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合理,创意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缺乏
首都经济圈各地区虽然制定了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缺乏协调性的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由于整体战略规划缺乏,造成文化产业布局分散、合力不足,由于协调机制缺乏而产生文化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争夺等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从整体性和互补性出发,制定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发挥各地特色,错位发展,以实现首都经济圈地区文化产业的合理分工定位。
四、促进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欧盟文化一体化发展经验表明,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对于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要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必须尽量在政策、资本、人才、管理、运作等方面坦诚相见、尽心合作。
(一)建立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协调机构
首都经济圈应加强各地政府间的交流协作,成立首都经济圈文化协作委员会等相应协调机构,加强规划对接,搭建信息沟通平台。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协调重点基地、平台建设与运行,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制度。
(二)统筹规划,整合配置区域文化资源
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推动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下,打破原有行政格局的分割,制定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充分挖掘各地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避免加剧同质竞争,延伸文化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城市错位发展,区域合理分工的发展模式。依托区域优势,将首都经济圈建设成我国北方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和竞争优势突出的体育比赛培训基地、影视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国内外重要的会展中心等。
(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
破除封闭意识,进一步开放市场,并配套相应的改革措施,激活市场主体,释放文化消费的巨大活力,培育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政府应积极推进文化单位的改革,使其成为独立自主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的逐步退出。
(四)建立资金扶持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创新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为文化产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在首都经济圈内建设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包括信息披露、投融资促进、登记托管等在内的细化融资服务。
(五)整合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
整合首都经济圈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一条“捷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园区联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协作,分享各地理念和研究成果。在首都经济圈内聚集起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及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文化内容供应链”和“文化创意商品集散地”。产业链条的形成,有助于文化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培养,培养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制定实施中长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和引进计划,在不同领域培养一批文化名家、文化领军人才。
(七)重视与信息产业的衔接,实现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
充分传统文化资源与信息产业的衔接,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孟广文,王洪玲等.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研究[C].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
[2]郭懿.环渤海城市群文化产业的态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5.
[3]张亚军,程曦,程云瑞.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亟须战略整合[J].领导之友,2007,4.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编号:10BdJG352)。
作者简介:杨维凤(1977-),山东聊城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